
在藝術裡浪漫主義代表一種不變的事物或常數,係一種態度、精神及浪漫的心理傾向,渴望自由奔放情感的發抒而漠視細節成規,惟其無既定的教條或風格,因此衍生顯現多種面目與變數;浪漫主義作品崇尚自由、想像、感性、重視內在情感的傳達,強調畫面的動感,色彩瑰麗,筆觸豪放流暢,明暗對比強烈。在藝術的領域裡,藝術家不是依賴對事物或自然的外表視覺,而係強調經驗中非理性和超自然的因素,企圖超越物質與實證的境界,直接指向精神與性靈的崇高意境。

回溯十九世紀初期,北歐浪漫主義風潮,常藉由風景描繪呈現自由遼闊無際與崇高峻峭的自然氣勢,展現出一種撼動心靈,形而上的崇高精神,認為「藝術創作,不是依賴事物或自然的外表視覺,而強調經驗中的非理性,和超自然因素」,在藝術表現上,具有「超越」及「崇高」的特質,形式超越視覺表象,充滿詩意及對靈性的追求,作品表現出隱藏於自然背後的超自然神秘力量,形式超越自然表象,表達出對靈性、精神的訴求,趨向抽象的領域。

另由古代圖騰的演進不難窺知,抽象自古即存在於人類精神根源,描繪可說是人類最單純普遍的行為,惟因歷史演進及創作者本身所處空間、文化及個人經驗等相關差異性致有不同媒材、不同風格的呈現。進入20世紀後,由於各類人文科學的研究發展,拓展了人類的視覺感受及精神視野,透過照相機、顯微鏡、天文望遠鏡等輔助,人類更將視覺延伸至目不可及,小至生物細胞,遠至深海、宇宙等微觀、巨觀的世界,在多元化的視覺世界中,視覺藝術亦自然而然的產生各種不同的創作風格與型式,擴大了藝術表現視野及精神領域 。

若就抽象表現主義風格而言,自然已不允許只是考量其外表所見,而是內心的自然觀照,作品除擴大把具象的形態包括進去,且失去了特定的視覺焦點,連畫面最小的細部也能感覺到其個別的全體性,畫面即時沒有起始或結束也能呈現無窮的動感能量。


個人深受浪漫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影響,拋棄傳統寫實、寫景之外在表象,嘗試各種主題表現,創新以一種「氣化造型」 語彙貫通抽象與具象,藉由象徵性運用,擴大想像空間,營造一種深具東方人文特質的韻律與抒情氣象,呈現出一種渾沌浩瀚、充斥無限精神能量如極光似的日耀雲彩與流盪大氣。就個人而言,藝術的追求恰似探險者對未知領域的探索,是一種理想、一種浪漫情懷,作品呈現的不僅是視覺所見,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。
本文部分參考引用自黃海雲教授「從浪漫到新浪漫」一書